一開始我也怕怕的,不過不用一個星期的時間,台灣家人就說收到包裹了
價格又比自己去DHL寄還便宜很多
而且全程用中文溝通
所以推薦 一下
DHL Premium
20 Kg 寄到台灣只要 54歐 (比自己去用DHL Standard寄的價錢還便宜)
有需要的人請參考網頁:
http://gogo-taiwan.org/bbs/redirect.php?tid=7769&goto=lastpost
2011年7月14日 星期四
2011年7月9日 星期六
口語矯正班 bei IIK
沒錯,真的是國小學生才會去上的正音班
由於敝人每次講起德文都有點喔一加大舌頭
含含糊糊的讓人很困擾
所以便在IIK開始了正音的課程
這個課程的理論基礎是:
每個語言都有各自的音調頻率範圍
講不好的原因是因為我們聽不到德語的某些聲音
所以需要用訓練的方法來習慣德語的聲音
習慣德語音頻之後,聽力增加,自然口說也會進步
因為怎麼聽的就是怎麼說,不過自然這是一套理論而已
發音不過就是一種口腔肌肉的模擬
但其實某些發音在中文裡面,並不會用到那些口腔肌肉
沒有經過練習是發不出聲音來的
上課教材是借用一套軟體
藉由特定單元的發音,把自己的聲音錄下來,同步比較自己的發音和德國人的發音
回饋反覆式的修正自己的發音,直到自己覺得滿意為止
有時老師也會針對特定同學的發音問題給予指導
畢竟每個人的舌頭口腔構造不一樣
上課時就這樣此起彼落的重複一個單子或句子
聽起來很傻,上課內容很簡單,有時會練習到舌頭打結
不過個人真的覺得挺有幫助的
以下舉幾個例子 :
例如
- r, l 的區分 ,oper 和 opel
- ö, ä, ü 的練習
- z, s 的區分
- 繞口令(Zungenbrecher )的練習
Ein Ei eierte eilig ein Eis.
Frau Frei fragt Frank frechte Fragen
Fischers Fritz fischt frische Fische, fische Fische fischt Fischers Fritz
Zehn zahme Ziegen zogen zehn Zentner Zucker zum Zoo.
2011年6月30日 星期四
寫在德國十個月
終於,到了第十個月,往回看這段歷程,很有趣但也很辛苦,
因此特地紀錄一下我這十個月來的德文學習心得,僅供後來的人參考,節省摸索的時間。
給有心想學好德文的人 :
請堅持明確的方向
然後抱持了信念,每天德文進步一點點
在IIK,這裡只有十級
目標很明確的就是從一走到十
然而,就像征服百岳
每爬一座山,總是會踩著腳下的山而望著另外一座山而讚嘆
但是這十個月的時間,只要堅持
德文進步的程度會超乎你的想像
會遠超過學習英文十年的速度
然後忽然有一天,在看德國電視時,莫名其妙都聽懂了
就會暗自高興,驚訝自己怎麼辦到的
或是,有一天被德國人稱讚,德文講得很棒很流利,
就會找到自己的成就感
但首先,需要有很大的耐心、和遠大的目標
亞洲人不像來自歐洲美洲了人
我們的文字、語言、文化完全來自不同的系統
巴西、希臘、俄羅斯來的同學可以天天趴踢
然後莫名其妙的進步神速
亞洲學生只能默默每天回家寫作業、苦讀文法
然後過了幾個月就會發現,原本那些口說很流利的歐洲同學
還在問一些很簡單的文法問題
原來他們還沒搞懂,這時我們的優勢就來了
程度是要靠平常一點一滴累積的
時候到了自然就會展現出來
以下分享一下我個人的讀書方法
希望可以因此帶給大家幫助,省去很多摸索的時間
當然每個人的讀書習慣、喜好不同,請依個人喜好選用
雖然我至目前只短短學了十個月
但我相信我進步的程度是驚人的 (從A1 到 C1)
雖然還不到Perfekt Deutsch的程度
但至少出門講德文都會被德國人稱讚講得很好
如果你因此受益,請跟我說聲謝謝,我就很滿足了
德文是一個很有規則的語言
文法的變化很明確
邏輯很清楚
只是規則多了一點
德文和中文不同點在於
中文一個字可能有很多意思
德文剛好相反,一個意思可能有很多不同的字來描述
所以更需要有系統的整理和筆記
學語言的前提還是老話一句要 四面八方的圍攻 和 點的突破
聽說讀寫樣樣都要來
我的體驗是:
聽力的進步會帶動口說能力的提升,大量的閱讀會提升作文能力。
點的突破可以從自己有興趣的東西下手: 電視、雜誌、電影…
如果對德國生活不停地保持著熱情,自然就會隨手注意到身邊不時會出現很多有趣的東西,例如廣告、傳單、電視節目,就會好奇地去瞭解、去查單字,在有熱情的基礎上,這樣學習起來自然進步神速。
不過在開始之前有一個觀念要先提醒一下:
以下有三種方法來學德文,您會選擇哪一種方法呢?
1. 用德文學德文
2. 用英文學德文
3. 用中文學德文
我的看法是
由於中文和德文是來自完全不同的系統和邏輯
所以想把語言學好,前提是用一個比較接近的語言來學會來得有效率許多
也由於德文還不夠好,所以沒辦法像小嬰孩一樣自然而然用德文來學德文
所以我選擇用英文來學德文,看不懂就用猜的,猜久了就真的會有感覺了
真的完全沒感覺的時候才輔助以中文。
中文雖然是我們的母語,使用起來不需思考
但長久下來用中文學習德文會自然而然變成
"這句德文的中文是什麼意思?"
彷彿是在翻譯每一個句子,特別是兩個差異大的語言之間,很多東西有時是沒辦法精準翻譯的,反而是一種感覺、一種直覺
翻譯的工作是很沒有必要的,也很浪費精力和時間
所以用英文來學習德文至少有個優勢
至少英文和德文系統比較接近 同屬印歐語系下的日耳曼語族群
有許多像似之處,學起來會比較有效率
但前提是自己的英文程度要達到一定程度
才不會學德文反而變成在常常在查英文單字了
回想一下自己學英文的過程,進步最快的時期就是用英文來學英文,用英文來思考英文的那段時間了,這樣學了之後才能自然脫口而出,不需思考自然內化,省去腦袋翻譯的過程
有了這層認識,所以我的學習素材選擇就會盡量尋求英文的介面
進步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完全換成 用德文來學習德文了
在用德文學德文之前,還是老話一句,必須下苦功,持之以恆
總結來說,欲學好德文一共有三個重點
1. 實用電子工具
2. 簡單易懂的文法書
3. 良好的筆記習慣
首先好的工具是必須的,以下推薦幾個我常用的工具
電腦軟體 :
Für 德漢字典 : Lingoes
Für 德德字典 : Duden-Bibliothek 電子版 (大力推薦!)
電子字典 :
Casio Ex-Word Ew-G3600 :
內含 PONS的德英字典、Duden的德德字典
文法書 :
PONS Grammatik kurz & bündig Deutsch (大推!!)
ISBN: 978-3-12-561687-5
這本書相較於厚重的文法磚頭,非常輕薄短小,寫得邏輯清楚簡單易懂。而且我常常上課覺得老師文法講得不夠好,回家自己翻翻這本書就一切清楚明瞭了,也因此推薦給很多朋友,大受好評。
文法學習是語言的精隨,個人以為抓重點、有觀念即可,然後再來做一些練習就足夠了,千萬不要被一些莫名其妙的特例和練習題所困惑。觀念的培養才是最重要的,這需要時間磨練、靜靜思考和勤勞的筆記整理。
關於文法練習題,推薦下面兩本 ,很多IIK的老師也都是拿書上的內容影印來教學生
Übungsgrammatik für die Grundstufe (Niveau A2-B2)。ISBN-10: 9783922989707
Übungsgrammatik für die Mittelstufe (Niveau C1)。ISBN-10: 9783922989516
馬克吐溫 ( Mark Twain ) 曾説過:「一個聰明人可在三個月內學會英文、三年內學會法文,但就要花三十年學會德文。」
這樣就知道這是一條很雄壯的道路了,已經踏上這條路的朋友,真的,要有決心好好走完,因為德文的趣味永遠都在後面才會發現,樂趣就會點點滴滴出現在能用德文溝通、看新聞、看電影的那些日子裡
關於聽力 :
聽力是大部分亞洲學生的關鍵,也是問題所在
所以更需要花很多功夫下去琢磨。
舉例來說,前面幾個月的 Diktat (聽寫)常常考得一蹋糊塗,但請不要灰心,這是可以很快速地克服的。因為我們不習慣德語的頻率和音調,所以常常聽不清楚字尾,和德語母音的特性和講話節奏,科學實驗也證明中文和德文的使用音調也分別處在不同的聲音頻率範圍,所以一開始聽不到是正常的,一但習慣音頻後自然Diktat就真的是一小塊蛋糕了,而且德文的發音規則性相當明確,聽到就應該會那個字的拼法了。
我的建議: 除了聽還是聽,大量的聽、用心的聽。
我的方法 :
1. 多看電視 : 初學的程度可以考慮 Ki.Ka 卡通台 或Super RTL的迪士尼卡通,看不懂就用猜的吧,因為動畫很有趣,重點在習慣那個聲音。
2. Deutsche Welle 的 “Langsam gesprochene Nachrichten” (慢速新聞)
這個新聞有逐字稿,而且可以下載慢速的德文Mp3,裡面挑個一分鐘的小段落,自已練習打聽寫逐字稿,然後和網站上的逐字稿校對。單字是什麼意思不是這工作的重點,重點在於聽到這個音就應該知道這個字怎麼寫,別花太多時間在查單字上。所以一分鐘的Mp3可能會花上我一個鐘頭的時間,一再重複聽那個音,那個漏掉、打錯的單字。
3. “Slow German Podcast” 的教材,這是慢速的德文廣播,也很適合初學者拿來練習聽力,我常常坐公車時或出門時邊走邊聽,一開始聽不懂,隨著幾個月來德文能力的進步,慢慢就會聽得懂,藉由廣播內容包羅萬象,也會幫助我認識德國,了解德國。
4. Deutsche Welle 的 “Top-Thema mit Vokabeln” 也是很棒的休閒教材,結合了聽力和單字,小技巧在於聽的時候常在腦袋默想這篇文章是怎麼寫的,這個句子是怎麼構成的。教材內容難度不高,編寫簡潔,主題常常是熱門的時事,念起來輕鬆愜意且有趣。
5. 高階版 :
當程度進步到B2 or C1的時候
這時候已經邁向與德國人生活會話溝通無礙的程度了
練聽力就要開始朝向四面八方的練習了
我的方法: 多看電視,找自己喜歡的節目看看,
例如23台的 N-TV有時會有國家地理頻道的節目 ,
24台的N24常有科學的專題報導
好習慣在於看電視的時候電子字典在手上,常常把聽到的單字查一下
高階聽力材料可以考慮:
Deutsche Welle 的 Sprachbar für Niveaustufe C1-2
閱讀 :
這部分就需要耐心了,關鍵在於單字量的提升,但其實德文也是很很多字根自首的,看久了自然會有感覺,勤勞的查單字是不可避免的工作。請多利用 Duden-Biblothek的電腦軟體,多多練習把德文的德文解釋看習慣,雖然閱讀德文不會像是在閱讀中文一樣流利,但至少一篇文章要有八成以上的把握。
素材推薦:
“Spiegel”、”Focus”等雜誌的網站,養成每天固定看一篇新聞的好習慣。
“Deutsch Perfekt”,這是德文學習雜誌,定位有點像是台灣的"空中英語教室",裡面依程度分成不同的文章內容,可以買來自學德文。
筆記習慣:
最後,這是整個學習過程中最重要的一個習慣,藉由不停地整理和複習,自然而然就會把語言規則熟稔於胸。筆記的內容可能來自文法書,來自老師上課講義,來自平常自學的材料。不過首先要有一個認識,筆記是一個不斷進步的過程,不可能第一次就把筆記寫得很完美,會不斷的修正和改進。故此,藉由筆記的整理和修正的過程,把雜亂無章的學習過程和大量的教材去蕪存菁,抓重點和邏輯思考。
例如 每章節文法的重點,如 Konjunktiv Eins、Konjunktiv Zwei、Temporal都應該有各自的筆記頁面。往後有需要複習時,便翻翻自己的筆記即可迅速恢復記憶。
以下提供我個人的筆記,供參考:
於是我就這樣連續在IIK上了十個月的課程
從陌生到熟悉,到每位老師都認識我
每個月隨著班級轉換來來去去的同學們,有人成功申請到學校、有人找到工作、但也有人打包回國。認識來自世界各地的同學很有趣,走出去認識新朋友,千萬別每天下了課就回家、龜在家裡念書,口說能力的進步絕大部分來自於和同學的瞎扯閒聊,吃飯談天。當然如果是和華人朋友混在一起就另當一回事了。
在IIK還有一點要提醒,這裡的課程真的很密集,教學很扎實,每天回家都有複習不完的教材和功課,唯一能做的,就是選擇重點來念,捨棄一些不重要的內容,畢竟時間沒那麼多,如果不幸遇到很喜歡給一堆教材的老師。由於我也不是個每天可以持續坐在書桌前的學生,偶爾也會自己放放假,所以難免也會捨棄掉很多上課教材,我個人重點的抉擇標準在於”教材有不有趣?””有沒有文法相關性?”,挑自己有興趣的來唸然後念熟即可。
最後祝福你們,都有一個美妙的德文學習之旅。
念書之餘也不忘多多體驗歐洲的美,把握時間出國走走,找到自己的興趣方向,設定目標,然後勇往直前。
以上 個人經驗談,供參考,請依個人體質選用。
Mit freundlichen Grüßen
貿協98C德語組
Satori
2011年5月30日 星期一
奇妙的火車打工
德國的車票是用區域來區分票價的
不過有點複雜,但也因為複雜所以有很多好玩的方式
有一種月票(Ticket2000)可在週末的時候
合法免費攜帶一位朋友在限定的範圍裡免費搭車
因此也衍生出特殊的打工模式
有人每天跟著其他乘客坐火車賺錢
或應該說 "攜帶" 其他乘客到目的地
這種坐著賺的方式也挺有趣的
昨天在車站買票的時候,就有一個婦人靠過來問我要去哪裡
一開始有點嚇到,因為在台灣會這樣問的都是無牌計程車司機
她說可以用更優惠的價錢帶我去
於是只用了一半的價錢就去了Essen一趟
不過整路火車上,她都在介紹她的故事
從她的老公說到她的兒子,再聊到她的工作,講得口沫橫飛
不得不請她坐後面一點,跟他說亞洲人不習慣這麼近距離聊天
不然好幾次差點被口水噴到
原來她從2005年開始就開始這樣的工作了 (更驚)
要走前還一直不停強調下次需要搭車可以打她手機(硬把手機號碼留給我)
我省錢、她賺錢
這種周末打工
缺點應該就是每天都要不停地在售票機前尋找新客人
然後每天都在坐火車上來來往往,和客人聊天
優點是每天幾點幾分有什麼火車到哪裡,票價多少都倒背如流
(推測應該是鐵道迷夢想中的工作)
只要買張月票就可以坐著賺錢了
比計程車司機還輕鬆多了,車不用加油、更不用保養,當然也不用自己開車
只有時間成本和那張車票的成本
不過有點複雜,但也因為複雜所以有很多好玩的方式
有一種月票(Ticket2000)可在週末的時候
合法免費攜帶一位朋友在限定的範圍裡免費搭車
因此也衍生出特殊的打工模式
有人每天跟著其他乘客坐火車賺錢
或應該說 "攜帶" 其他乘客到目的地
這種坐著賺的方式也挺有趣的
昨天在車站買票的時候,就有一個婦人靠過來問我要去哪裡
一開始有點嚇到,因為在台灣會這樣問的都是無牌計程車司機
她說可以用更優惠的價錢帶我去
於是只用了一半的價錢就去了Essen一趟
不過整路火車上,她都在介紹她的故事
從她的老公說到她的兒子,再聊到她的工作,講得口沫橫飛
不得不請她坐後面一點,跟他說亞洲人不習慣這麼近距離聊天
不然好幾次差點被口水噴到
原來她從2005年開始就開始這樣的工作了 (更驚)
要走前還一直不停強調下次需要搭車可以打她手機(硬把手機號碼留給我)
我省錢、她賺錢
這種周末打工
缺點應該就是每天都要不停地在售票機前尋找新客人
然後每天都在坐火車上來來往往,和客人聊天
優點是每天幾點幾分有什麼火車到哪裡,票價多少都倒背如流
(推測應該是鐵道迷夢想中的工作)
只要買張月票就可以坐著賺錢了
比計程車司機還輕鬆多了,車不用加油、更不用保養,當然也不用自己開車
只有時間成本和那張車票的成本
2011年5月20日 星期五
我相信...
最近開始上 TestDaf Vorbereitung Kurs
(德福考試準備班,德福相當於英文的TOEFL考試 )
讓我感覺好像回到那段時間,在台北美加拚 GMAT的時間
我的人生好像按了 Repeat鍵 的錄音機
倒帶重播
從英文換成德文
從26歲拚到29歲
這些時間都可以再念一個大學了
卻還是在忙一樣的事情
用語言來拓展我的世界觀
拓展未來的可能性?
目的何在 ?
I don't know, I just believe.
我相信學習德文、體驗留學經驗,可以為我的前途加分
相信只要現在努力,一定會有美好的明天
從上一份工作辭職後
就開始為了充實自己、轉換跑道而努力
朝自己夢想的路前進
也為了彌補大學時期不夠用功的空白
鑑於前幾年的體驗和感想
我相信: "把握時間把當下身邊的事情做到最好,是最簡單也最有效益的"
千萬不要渾渾噩噩的不停地尋找其他機會,卻忽略當下該做的事情
或是說,當下事情做好了,其他機會自然會來
自己亂打亂撞,反而容易一事無成
所以很珍惜這藉由ITI到德國念書的機會
義無反顧地把身邊的機會做好也成了我前進最大的動力
我的家人支持我太多
我只能用 榮耀回報給他們
阿舅常用開玩笑的口吻說 : "阿 ~ 讀嚇些冊…."
其實也很有道理
讀書不應該造成別人的負擔
已經到了有工作能力的年紀
可是卻沒有相對地為周遭的家人帶來貢獻
卻不斷的像吸血鬼一樣汲取資源
以後我如果有個兒女
我一定會語重心長地跟他分享我的經驗:
"會念書是一個很好的能力,但自給自足的能力卻比念書更重要"
因為這確實是當下的我沒做好的
大學時以為自己很聰明
能為未來做規劃
當時因為年輕,總相信未來必然光芒閃耀,有很多可能性
即使看不清楚前方的道路
但總是相信自己
然後告訴自己: 我可以
看著同學一個個因為對未來的未知而躊躇
一個個選擇輕鬆地路繼續升學念碩班
還自以為勇敢地認為想要自己到外面闖一闖
會比繼續升學念書更有價值和回報
沒想到過了兩年後
我卻走了回頭路,也繼續念書
當同學都當完兵碩班畢業,穩定工作收入時
很相對的也很可笑的
我,卻還在念書….
當人不謙虛的時候,這個社會一定會教導他一些事情
總是太聰明地看待自己
事後回想,會有這些經驗最大的原因也是沒有認清自己
特別是自己的能力和態度
很幸運地在台北拚GMAT那一年
我開始信仰了 神
祂給了我很多啟示
和對自己的認識
最後用這句話做結尾
"如果是神的導引,就不需要知道方向"
因為我還是傻傻地相信,未來總會更美好
下一階段的人生目標 : 把熱情投注在工作,回饋家人
2011年4月22日 星期五
德國八個月
這兩個月換到早上的課程
對習慣下午悠閒上課的人
生活作息的調整也是一大挑戰
每天早上開始四小時的德文課
隨著級數越高,困難度也隨之增加
特別是在十級遇到一位非常嚴格的老師
幾乎把我們當成德國人在教
大量的閱讀、大量的聽力
是好事也是壞事
好事就是因為老師很勤勞,所以學生也不得閒,但也學到很多東西
壞事就是每天上課都很很大的壓力
因為IIK評分項目中有一大部分的比例是上課口說分數
但由於課程題材難度增加
需要思考的時間也增加
很難隨心所欲的表達
上課搶發言機會就變成每天很重要的工作
班上有些舊同學是以DSH(德國大學入學語言檢定考試)為目標
所以很多人在這幾個月紛紛轉到大學的語言班去上課
課程名稱就是DSH考試準備班
也因為在IIK認識的舊朋友都還有保持聯絡
所以也藉此認識了一切德國大學的制度
特別是大學的圖書館、和其他資源
圖書館的環境相當好
相當討人喜歡
所以下課後常常就是往圖書館跑待上一整天
靜靜地坐下來念德文在這幾月的訓練下來已經很習慣了
難的是如何在每天堆積如山的教材和家課中選擇重要的來唸
因為時間、體力有限,老師的教學內容太多
無法一一複習,只能選擇重要的來複習
但也因此學到很多東西
在高級課程裡面,由於已經沒有新的文法內容
因此會花很多時間在"深入和擴展" ,新的字彙、大量的閱讀和大量的聽力練習
這對學生來說,挑戰遠比學習新文法來得困難多了
另外心得體悟請讓我慢慢來說
語言要學好是需要很多方面的支持的
學語言就像攻城,這是一場長期抗戰
需要四面八方的圍攻,令敵不敢輕舉妄動
也需要點的突破,然後大膽挺進
四面八方舉例來說就是需要生活各方面的支持,如結交德國朋友、閱讀德國新聞、聽德國流行、關注德國流行項目、當前社會輿論主題、德國電影、音樂、當然還有品味德國美食
這些都可以朝自己有興趣的方向開始去做,然後慢慢累積。
另外"點的突破"就是"聽說讀寫"這四個點,以我個人的經驗來說,亞洲學生常常都是讀寫能力遠大於聽說能力,由於剛到德國時口說能力實在太糟糕,想圖進步,且認知到怎麼聽到的就會怎麼說,於是便常常利用老師上課的聽力教材,藉由不斷的複習同一篇聽力內容,熟悉德文的語調和語感,聽到幾乎可以默背出來,但也因此聽力能力大增,連帶的口說能力也會慢慢進步,因為日常生活會話就那幾句,熟稔於心之後,自然能脫口而出,不需經過思考。
德文很複雜在於有很多小地方會隨著詞性、情境不同而轉換,除了需要過人的腦力之外,還是需要藉由不段的練習來熟悉掌握。
舉例來說
Ich habe gestern in der Bibliothek gedöst. 我昨天在圖書館裡打瞌睡
這句話要考慮的點有 :
- Ich (我)。gestern (昨天)。Bibliothek (圖書館)。habe ~gedöst(打瞌睡的完成式型態)
- habe(有)是完成式前置動詞,原型是haben,由於主格式ich (我),故要用habe不用原形
- 句尾的gedöst(打瞌睡)是一般動詞 原型dösen的完成式型態
- 中間的in der Bibliothek, 考慮到 Bibliothek這個名詞是陰性,陰性冠詞應該是die,但由於打瞌睡這個動作是沒有方向性的,故要冠詞要用第三格位 (Dativ),所以die要變成der
另外一個經典的例子:
Pass auf dich auf. (保重)
- Aufpassen (小心)。Dich (你)
- 為啥有兩個auf ?
- 第一個pass和最後一個auf 其實是一個字,aufpassen (小心),這個動詞是可分動詞,所以說話的時候要拆開,把前繫辭auf放在句尾去,passen留在前面,這樣的例子多不勝數,故常常德文都得聽到最後一句話才會知道對方想講什麼。
- 由於這是祈使句,故aufpassen不用加句尾的en,只用pass
- 中間的auf是 aufpassen的介係詞,由於aufpassen是不及物動詞(Vi),故要有專屬介係詞auf。每個動詞的介係詞都是不同的(這點和英文相同)。
- dich(你)為什麼是dich(你)。dich是du (你)的第四格形式(直接受格Akkusativ),原形是du
以上只是很簡單的想描述一件事情而已,但要思考的東西卻是這麼細節,如果要正常對話要考慮的東西就….多到腦袋常常卡住,如形容詞字尾、假設語氣、可分動詞、轉述...多如牛毛,所以請想像要正常表達一件事情的難度,一句話可能要先在腦裡轉5到10分鐘,才能夠很正確的表達,當然初學者講起話來一定結結巴巴,莫明奇妙多了很多語助詞 如: 喔...ㄟ...阿...,別人聽起來真的很呆,其實是因為腦中正在建構句子。
這麼不友善的語言,真的需要有很多耐性和熱情,才能逐漸掌握
可以想像德國人的頭腦好、邏輯清楚,很大部分原因我想都是因此訓練而來的
但學了德文之後頭腦會變好嗎?
現在還沒有感覺,學了短短幾個月的我
只覺得腦袋全部混亂成一團,英文德文傻傻分不清楚
這…...等我過幾年有更多體驗後再來分享
2011年2月25日 星期五
德國六個月
來德國這麼半年,雖然說每周一到五每天都要上課
但也一直都很忙裏偷閒的讓自己有很多娛樂
越來越習慣在德國的生活,甚至喜歡上這裡的生活
不過德文課程的壓力隨著課程級數的增加
卻不是一點一滴增加
而是成等比級數的上升,內容越來越複雜
課後要複習的時間也暴增
內容開始多了德國的時事與新聞
而不在只是歷史,甚至有時會用新聞聽力練習來當一天課程的開始
然後當天的課程就開始討論自己對於這件事情的看法
各自國家有沒有類似的狀況?
文法內容隨之遞減,但上課內容也越來越活潑
讓我越來越喜歡上德文課
但也常常想到
ITI日語組兩年要練到一級,就已經頗辛苦
但我們德語組卻要在短短十個月之內拚到德文十級
這真是個很遠大的目標
就像新手爬山一開始就立志爬聖母峰一樣
而德文又是這麼複雜艱澀的一個語言
當然有目標才有前進的動力
這也是好事一件
不過就像爬山攻頂一樣
需要依個人體力調整節奏適時停下來調整呼吸
才能爬得更高、走得更遠
沒有人天天受得了爬山攻頂的生活的
所以
這個月作了一個很重大的決定
由於每個月往上走一級的課程,就像在飆車一樣
一路走來消化得挺辛苦
每每都讓我有走在雲端的感覺
深深感到基礎不夠扎實
因為語言這東西就是要用時間磨才能夠學得徹底
所以即使在上個月已經順利通過八級的考試
可以到九級去上課
但我卻決定多花一點時間再留一次八級
主要是希望把基礎打穩一點
當然也是希望可以藉此喘口氣,做一些一直以來都想做的事情
而且現在也才二月,也擔心太早把10級的全部課程上完,這樣反而困擾
司徒華 曾說過 : 讀書貴持一點閒心
我也一直到這個月才稍微有點體會
多了比較多的時間在反思與整理
這樣才是有樂趣的學習
簡單的來說
就是這個月我跟德國終於比較熟一點了
上個月學校來了一批 歐盟DAAD獎學金的學生
個人只能用年輕與聰明來形容他們
都是大學的在學生
能拿獎學金的背景實力都很棒
各個德文程度都相當好
讓我們上課的壓力大增
不過也因此學到了更多的東西
問他們每位德文學了多久?
答案不是至少兩年就是三年
那我學了多久? 學德文不到一年的我哪說得出口
只能在內心裡悄悄地欽佩他們
然後告訴自己有朝一日也可以德文很流利
隨心所欲的表達
另外要特別感謝外貿協會德國辦事處的余主任
特別撥空在除夕夜請我們上中國餐館吃年夜飯
讓我們四位第一次在異鄉過年的同學備感溫馨
來德國之後真的讓余姊照顧很多
每次和余姊吃飯聊天都會有滿滿的收穫
也獲得去看了幾次展覽的機會
所以真的很感謝
好不容易趁上個月考完試的那個周末
和宇超、Steven、Jasmine 一起去拜訪法語組
也了解一下各個語組的學習狀況
讓我更加確認
德語組在德國真的是在補習班上課
假期都比別人短
課程壓力也比別人大
感覺差不多就是相當於在台北美加補英文
更不用說高昂的德國房租生活費的開銷了
所以學弟妹們,我只能說這是自己選擇的一條路
來了,就勇敢走完吧
在法國
參觀了羅浮宮、奧賽美術館和巴黎鐵塔
把以前只能在影片新聞中看到的東西,用腳走過、用雙眼看過
這也是參加貿協ITI課程目前最感到榮幸的事情
讓我多了很多機會看看這個世界
增加了很寶貴的生活體驗
當然前提也是要先把最重要的德文學好
閒暇之餘才能大膽的安排度假計畫
學習然後偷閒
< 阿德台法法葡語組 在法國Angers合照 (按人物順序左而右) >
Ps. 這張是借用一下宇超的照片
2010年12月17日 星期五
德國四個月
所以個人深深感到非常幸運,能在德國學德語、體驗德國生活
但出國後,其實最大的障礙來自於有沒有勇氣跨出去
對於生活習慣的挑戰,面對來自世界各地,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學
有沒有勇氣去和人家交朋友
即使德文不好也要勇敢地講
如果是停留在台灣人、大陸人講中文的朋友圈中,
可能德文進步的速度就會大幅減慢了,
也可惜了來到德國這個寶貴的機會
和前一年的ITI宿舍生活會有很強烈的對比
剛開始,出個門怕迷路回不了家
所以總是很小心翼翼地帶著地圖搭配指南針仔細比對
到慢慢摸透住家附近的生活環境
知道買菜要那些超市可以去,哪間有什麼可以買,哪間比較便宜
要到哪個地方可以坐哪條地鐵、哪一線街車
從一開始的買東西只會吞吞吐吐地簡單單字 ja, nein, Danke, bezahlen, Entschuldigung
店員常常回以連串的德文時,真的會被嚇到,常常都有莫名的壓力
直到現在,至少都大概抓得到德國人講話的意思了
這中間的過程,常常鬧出很多笑話,很有趣,但也不是很容易
那裏是每個人成長,所以變成今天這樣外在行為、內在想法的地方
記得有次上課的主題就是討論各自的家鄉
討論到後來,就覺得其實到哪裡都可以是家鄉
只是習慣的問題而已,因為習慣了那個地方,所以總覺得那個地方優點好
因為習慣台灣,所以總覺得台灣的食物便宜又好吃
因為習慣台灣,所以總覺得巷口就是應該有家小七
想買什麼就騎摩托車出個門可以馬上買到
但,這是只是生活型態的問題而已
真的需要吃鹹酥雞配珍奶嗎? 不是,我只是想要而已
只是這裡人們習慣的小吃是香腸和薯條,甚至還有很多土耳其小吃
當然這裡也有很好吃、服務很好的餐廳
只是外國學生很難負擔的起天天上餐館的開銷
所以習慣到超市自己買材料回來煮
這也是一種很有趣的生活型態,至少目前我很樂在其中
因為不習慣就一定是不好嗎?至少我不認為
因為習慣其實可以改變的東西
到哪裡都可以建立起自己的生活圈,新的生活習慣
甚至是說"新的開始",人生何其有幸能有幾次新的開始
只是要融入其中,了解當地人的生活方式,
從模仿開始
漸漸地就會習以為常
習慣德國晚上八點以後就沒有商店會開門
習慣周日是德國人的家庭日,所有商店也不會開
習慣這裡就算只是口渴而已也會喝啤酒
因為水真的比啤酒還要貴
慢慢的也會有自己的生活習慣、自己的生活圈
和新認識的朋友
常常往來的的生活圈
這裡的朋友來自世界各地
何其有幸,可以走出台灣認識外國朋友
每次的聊天都可能是文化學習課程、寶貴的經驗
[ 走出去,交朋友 ] 當然也適用在留學生的身上
勇敢跨出去,勇敢講德文,和其他學生交朋友,這樣德文進步才會神速
2010年11月29日 星期一
科隆 Köln
<科隆火車站>
在德國
最讓人容易有感動的
就是走進莊嚴的教堂
體驗萬物之上有靈
然後才知道自己的渺小
教堂裡面威嚴、寂靜
即使教堂裡面很多人卻安靜的不得了
走一步一腳都得小心翼翼
深怕自己的不小心
破壞了這和諧寧靜的氣氛
< 科隆大教堂 >
< 教堂裡面 >
< 教堂側面 >
另外就是隨處可見的街頭藝人
每次看到都會興奮不已
用自己的才藝
愉悅眾人
不論是美妙的音樂演奏
還是席地而畫的藝術家
都讓我佩服萬分
以大地為畫布
彩繪生活的畫家
這樣瞬間的美麗
可能只能持續一天、兩天
一場雨來,就消失無形
想到、就會讓人特別想珍惜
忍不住多看幾眼
想把美麗留在腦海
那怕是多一秒也好
<畫家認真的表情讓我好欽佩>
<Wallraf 美術館>
如果歷史真能讓人回味與反省
那麼歐洲的美術館真的是體驗歷史最佳的去處
雖然歐洲戰爭不斷
但歐洲人對於美術保存的態度值得我們學習
從很多16、17世紀圖畫中
可以去體會那時人類的生活方式
思考當時人類對自然與社會秩序的態度
體驗蒼海與桑田
同樣的土地,生活著不同世代的人
這幅畫可能是描繪哪場戰爭
孰勝孰敗
那位國王凱旋歸來
還有當時王公貴族的生活方式
歷史的大事件,歐洲的先民們都用圖畫留下更深刻的紀錄
也因此每次參觀美術館,都會借用電子聲音導覽的機器
針對重要的畫,裡面都有詳細的歷史背景解說
藝術與歷史相輔相成
Van Gogh的畫真的是要近近的看
仔細的觀察Van Gogh筆墨的痕跡和力道
才能深刻體會出那種憂鬱與焦慮
這些都不是課本、照片,能夠給予的體驗
這也是到了歐洲之後最大的收穫之一
當然畫作名貴的原因不單只是畫本身
還有畫家在歷史中的地位
以前一直不懂為什麼名畫可以價值連城
一直到看到了真跡之後
才懂
原來,就是這種震撼力 !
< Vincent van Gogh >
可能是藝術細胞太少
Claude Monet 的畫就真的讓人看得霧颯颯了
每幅都像是眼睛老花了一樣
朦朧、模糊的美
<Claude Monet>
< 我看 >
<巧克力博物館>
全程我只記得門票很貴、巧克力更貴
還有從巧克力頭看到巧克力尾的介紹
<遊客的最愛,免費試吃>
拿著巧克力的小玩偶,注意看,下面的名子和我挺像的
< 風吹落一地的愛心>
<好像很好吃的樣子>
<路邊遇到的小天使>
<路邊的風景>
<大合照 with Dmitry>
訂閱:
文章 (Atom)